捧走2021诺贝尔化学奖的催化剂顶流,让“理综奖”真正回归化学

2022年09月18日 阅读量:160

没有人会否认“诺贝尔奖是科学界奖项天花板“这句话。
每年10月第一周的周一,就会有科学家收到诺贝尔奖委员会从瑞典打来的电话。
2021年10月6日下午5点49分,本杰明·李斯特和大卫·麦克米兰因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分子构建工具——有机催化,而获得了20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。
说到“催化剂”,我们对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。在中学化学中,就学习过利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常温分解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实验。如果没有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,可能就需要将双氧水加热至煮沸才能得到同样的效果。所以,催化剂是化学反应中的常用的工具。长期以来,化学家一直认为原则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催化剂:金属和酶。
本杰明·李斯特

但是后来,本杰明·李斯特和大卫·麦克米兰相互独立地开发出的第三种催化剂——有机小分子催化剂,打破了学术界的共识。这种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具有稳定的碳原子框架,可以附着更多的活性化学基团,实现较高的催化效率。
相对于昂贵、脆弱、污染较大的金属催化剂来说,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价格低廉、易于提取、适应性广,因此,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。
大卫·麦克米兰

具体来说,李斯特和麦克米兰开发的不对称有机催化,解决了手性有机物的高效合成问题。我们知道有机合成产物中经常同时出现两种手性分子——左手性和右手性。但由于两种手性分子的化学性质通常是不同的。比如,对于某些特殊的药物而言,可能左手性分子是有效成分,但右手性分子却是有害成分。为了去除这种有害成分的手性分子,科学家付出了很多努力。而现在,不对称有机催化使得合成结果基本只留下了有益的手性分子。

除了专一性,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也大大简化了某些分子的合成流程。以一种天然分子马钱子碱为例,1952年,科学家首次实现人工合成时,使用了29个不同的化学反应,原材料的转化率只有0.0009%。而2011年,在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帮助下,只需12步就能实现人工合成,生产效率整整提高了7000倍。
李斯特和麦克米兰利用不对称催化把分子构建变成了艺术,为医学、生物、化学等药品或试剂研发奠定基础。

“理综奖”回归化学界

在此之前,诺贝尔化学奖一度被称为“理综奖”?
据统计,截至2021年,包含最新获奖的本杰明·利斯特(Benjamin List)和大卫·迈克米伦(David W.C. MacMillan) 在内,历史上已经有187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,其中不乏居里夫人等耳熟能详的“化学大家” 。
但从数量上来看,能拿到诺贝尔化学奖的“非化学界”的精英们,已经在人数上超过了化学家们。并分散在物理、生物物理、生物和生物化学等领域。
实际上,化学奖变“理综奖”的背后,是学界“边界模糊”的结果。
随着传统化学的发展之路逐渐走到瓶颈,化学这一独立学科的边界正在日益模糊。而与生物、物理等学科融合加深的今天,量子化学、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却不断结出累累硕果。交叉学科的大趋势,让诺贝尔化学奖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。这可能是百年前设立此奖项的化学家诺贝尔,未曾想到的局面。
不过,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“回归”,至少说明了一点:真正的化学家,仍然不可替代。

创新需要科学家,而我们需要你。

灵元素特设立试剂高校及院所人才项目
Lab X Force Program
如果你是
化学、材料、生物、环境、医学、农学等
课题组的硕士或博士,
赶紧加入我们吧~

更多化工行情,请关注灵元素公众号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 2022年《财富》世界500强!沙特阿美全球最赚钱!13家中国化工企业上榜
下一篇: 100颗星!灵元素赋能百家化工厂商数字化转型,抢占商潮先机